2007年12月14日

《东方早报》:上海话输入法是无实用价值的屠龙术

据12月12日《新民晚报》报道,上海大学教授钱乃荣领衔设计的“上海话输入法”已经大功告成,明年就可供人们在网络免费下载。据 说,从此以后,上海方言 就可以改变只有语音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人们可以用这个新型的“输入法”写出原汁原味的上海话来了。实事求是地说,这已不是新闻了,自从今年的上海书展推 出钱教授主编的《上海话大辞典》以后,有关“上海话输入法”的消息就不时会与我们见面。但每每读到这类消息,却总要让人生出很多疑问。

文 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凡是语言都有文字可以记载,世界上有很多种语言,是没有与其配套的文字的。上海话属于汉语的吴方言,但吴方言并没有 自己区别于汉语的一套文字,更不要说范围比它更小的上海话了。因此,所谓的“上海话输入法”,其实只是挑选某一个在读音上与上海话相近的汉字,来表示上海 话中的意思,这等于是给这个汉字增加了新的义项。比如上海话中削水果皮的意思,“上海话输入法”用了一个“椠”,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个字的意思一 是指古代记事用的木板,二是指书的刻本,与削水果皮的意思风马牛不相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倒是另有一个“扦”,有削水果皮的意思,既然如此,为什么 要舍弃见字而明义的“扦”,而选用现在已不常用的“椠”呢?再如上海话中表示吃饭时用筷子夹菜的意思,“上海话输入法”将其写为“搛”,但这个字早已收入 《现代汉语词典》,并且解释就是这个意思,作者将其视为自己的创见,实在没有多少说服力。

再说,在任何一种方言中,有音无字的现象比比皆 是,如果全国每一个方言区都根据自己地区的语音自创一套文字系统,同一个字,在普通话中表示某一个意思,在一个方言区表示另外的意思,在另一个方言区又表 示另外的意思,这只可能造成用字的更大混乱。上海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学习上海话有一定的市场,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推广全国通行的普通话,包括使用规范的字 和词。当然,这不排除为了达到生动或者俏皮的效果,在表现上海市俗时,可以选用一些方言特点很浓的词汇,但这绝对只是一股支流,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语言应 用的主流。

上海话作为一种有丰富表现形式的方言,自然应该得到尊重,包括对其进行必要的学术研究。但是,这种研究不能违反语言发展的基本 规律。今天,即使是在上海土生土长的人,在口头语言中也已不可避免地掺杂了普通话的一些特点,包括语音与词汇。因此,我认为,尽管有关人士穷数年之功研究 出了所谓“上海话输入法”,但在我看来,它不过是一种并无实用价值的屠龙之技罢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