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8日

[多图]内幕:完整版定制黑手机报价单

新闻来源:rd3721.com
完整版定制“黑手机”的报价单 前面有媒体报道过 但是也只是部分报价截图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完整版本。
很多人一直对所谓“黑机”有误解,认为价格便宜就没好货,看了下面的报价单就知道了 。其实“黑机”之所以便宜就在它灵动,能控制成本,按需订购能减少库存挤积压。

当 然!光是控制成本,减少库存积压是不可能那么便宜的。“黑机”之所以便宜就 是因为它黑,不缴税,不买专利,生产测试不用昂贵的仪器减少生产成本等(这也是黑机质量没啥保障的原因),后期3不包(你买了就买了,我一没官方维修点, 二不用培训供养维修人员 )PS:大家都知道,现在很多山寨机也维修点了)等等,这样的国产幕后军造出来的东东才能便宜。

不说“黑机”好 还是不好,反正是中国特色了。至少有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MOTO明A1800 cnbeta有报道啦,双卡双待。这种到底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问题谁能解释清楚,谁又能肯定“黑机”在抄真身的时候,那些真身不会开个血轮眼调头来抄这些 中国人在别人现有基础上加以自己想法创造的“黑机”呢?

看这个单。理解它是一种量产化的DIY好了,只是有点缺陷,只是正在完善它还要时间。


























MPAA成功放倒TorrentSpy,瑞典ISP拒绝封杀海盗湾

无法查看这则摘要。请 点击此处查看博文。

2008年3月27日

Firefox Acid3得分落后,开发者称这一数据没用

新闻来源:Rob Sayre’s Mozilla Blog
今天 Opera 第一个通过了 ACID 3 测试,得到满分,并放出了截图。Webkit 也接着宣布满分通过 ACID 3。而 Firefox 这方面的进度却大大落后了,目前仍然是60-70分。Mozilla 开发者 Rob Sayre 发博文,称 Acid3 测试根本没用,还指出了一个在 Acid 3 作弊的链接。博客原文翻译:

我 本来在看 Mozilla 通不过 Acid3 测试的所有结果列表,却发现改正大部分问题对网络和浏览器都没有什么好处。它们确实是Firefox 的 bug ,也都会被修复(除了SMIL,这是什么烂东西 ),但是对用户和网页作者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通过测试不过是摆个支持标准的姿态。我觉得在文字节点还不能共用的时候测试 createNodeIterator 没有意义,而且非常虚伪。

除此之外,我们 Mozilla 非常支持标准,但是我们从来不标榜。

P.S. — 我发帖还没发现 Opera 是第一个 100/100 通过测试的,祝贺你们对标准低下的理解。
P.P.S. — 可耻!(此处指向 Apple 专门为 Safari Acid3 作弊的一个补丁)

原文链接:
http://blog.mozilla.com/rob-sayre/2008/03/26/acid3-is-basically-worthless/

Mozilla FireFox 3.0 最新时间表出现 最终版6月发布

来自多个技术博客的文章显示,FireFox 3.0将在今年六月正式发布.
包括Mozilla的CEO John Lilly在内的开发团队在一次圆桌会议中讨论了这一下一代开源网络浏览器的产品发布时间表.五月初,FireFox 3.0将迎来RC1关键阶段,在这个时候许多扩展开发商将接到通知升级产品以兼容最新版的FireFox,因此到RC的时候,最终用户开始跟进FireFox 3.0是明智的.

目前,FireFox 3处于Beta4阶段,前一个版本Beta3拥有大约70万个用户,整个测试版的用户数字大约为160万人.Beta 5版本将是进入RC之前的最后一次测试,这个版本将在4月的第一周内发布.

Maria Arredondo - Brief And Beautiful Music Video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mD0BgxQ1Mg

2008年3月25日

Fedora 9 Beta

Fedora 是一个开放的、创新的、前瞻性的操作系统和平台,基于 Linux。它允许任何人自由地使用、修改和重发布,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它由一个强大的社群开发,这个社群的成员以自己的不懈努力,提供并维护自由、开放源码的软件和开放的标准。 Fedora 项目由 Fedora 基金会管理和控制,得到了 Red Hat, Inc. 的支持。

* Firefox 3.0集成.
* GCC 4.3集成.
* 增强型NetworkManager,支持移动宽带设备(GSM/CDMA).
* PackageKit.
* Upstart取代之前的SysVinit.
* GNOME 2.22(目前还是GNOME 2.21.92).
* Linux Kernel 2.6.25 RC.
* X Server 1.5.0 RC0.
* OpenOffice.org 2.4.0.



下载:Fedora 9 Beta
BT下载:Fedora 9 Beta

避开YouTube的地域过滤

  虽然原则上YouTube是向所有用户开放的,但事实上,要观看它所有视频是不可能的。除了某些政府部门的特殊关照外,一些很精彩的视频也会因为版权所有方要求而被撤下。另一种更常见的问题是,有些由版权所有方发布的视频,从一开始就利用了YouTube的过滤系统,只向部分地区的用户开放。打个比方,NBA在YouTube上面设有官方频道,并定期上传一些精彩的NBA视频。但如果你在中国大陆,打开这些视频时,就会发现这样的提示:

youtube-region-filter-1.gif


  也即该视频在你的国家不可观看。这是NBA在发布视频时就设置好的地区过滤。要绕过这种过滤,你可以利用Google的翻译系统,因为它本质上也是一种代理服务器。直接将视频地址粘贴进Google网页翻译栏里即可(via Amit):

youtube-region-filter-2.gif



照常观看,不再有地域限制:
youtube-region-filter-3.jpg



  其实反过来看,这种地域过滤机制也可以有其它用法的。比如YouTube可以和中国某部门建立审查机制(当然是不公开的),当某部门要求 YouTube审查某些视频时,YouTube可将它们设置为中国用户不可用,进行地域限制。这样一来就可避免特殊关照的发生了。当然,这是一种很 evil的做法,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对政治没多大兴趣的网民,我还是希望YouTube上的绝大多数视频能正常观看,而不是因为少数视频而导致封杀的出现。 这个世界是没有绝对的开放的,有时需要妥协一下。退一步来看,谷歌已经在中国妥协几年了,再整一下相信也不会有多大区别。

Wine模拟DirectX 10成功!

刚刚在CB上看到了Windows XP模拟DirectX 10成功了,在Linux下,何尝不是如此?通过相同的,经过Hack的DirectX 10 for XP,已经成功地由Wine模拟并顺利运行了起来!作者是来自墙外的Wine Review,他通过Wine成功地安装了DirectX 10 for XP。不过,他不保证通过这个能玩起DirectX 10的游戏,仅供观摩。

当然,通过开源界的努力,在Linux下玩DirectX 10的游戏一定会成为可能。

下面两图来自Wine Review,分别是安装和运行的画面,可以看出DirectX 10 for XP在Wine下还很适用。

点击看大图

怎么样?随着Wine 1.0的完工,很多不可能的事情都将成真!

LDCN供稿,LDCN(即LinuxDesktop.cn的缩写),中文名──“Linux桌面中文网”,是一个由在校大学生发起的,旨在让所有Linuxer一起参与、更新的Linux资讯、应用互动型社区站点.

Google再次酝酿全美免费WiFi服务

 WiFi是个好东西。不仅可以令网线消失,实现随时随地上网,我甚至还可以通过WiFi直接将手机与电脑连接,不用读卡器就可以在电脑里访问手机储存卡里的资料。关于WiFi,我们06年就讨论过Google的野心了。06年8月,Google正式在山景城推出免费WiFi网络。那只是一小步,Google的最终目的是想成为ISP,直接为全美甚至全球的网民提供更方便(可能也是免费)的无线互联网接入服务。尽管在上周的无线频谱竞购里Google出局了,但那并不意味着Google要放弃这个目的。

  根据WSJ的报道(via seobook), 由于美国明年将终止电视的模拟传输,于是电视频道2和51将会不再和卫星或电缆挂钩,Google希望抓住这个百年一遇的机会,利用这部分将闲置的频谱展 开它的WiFi大计。去年12月Google已经将自己的频谱测试结果发给FCC,并且最近还再次给FCC发信游说,承诺将保留一些频段,用于免费为自己 的WiFi用户提供技术支持。换言之,Google希望FCC允许它使用上述置述的频段,一部分用于为全美互联网用户提供无线上网服务,而另一部分则为基 于Android平台的手机用户提供WiFi接入。

  一旦Google成功,它将可获得巨大的回报。比如成为ISP,从而直接获得用户的上网数据,包括地理位置、个人信息等。此外,Google Android手机平台也可以从用户的地理位置上获得更好的广告投放条件。当然,有了ISP的便利,Google还可以更直接推广自己的其它产品,包括 Toolbar、搜索、YouTube等。虽然提供免费的WiFi服务会用掉Google一大笔钱,但这样的投资还是值得的,因为光是移动广告,就有望给Google带来千亿美元的年收入。简言之,越多网民,就意味着越多搜索及更多的广告。但正如你所见,为全美提供免费(或廉价)的WiFi上网服务绝非易事,估计要实现,还至少得到数年后才行。

2008年3月24日

《商界评论》:微软的媚眼与雅虎的心眼

当微软2月1日报出洽购雅虎的价格的时候,全世界都睁大了眼睛.446亿美元!数字背后藏着怎样的玄机?
美国媒体甚至给出了如下的评价:
——这是一次显而易见、精妙绝伦、攻击凶猛、防守严密的并购战略.

的确,微软并购雅虎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商战启示录.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肯砸446亿美元,表明了微软向互联网转型的决心,暗含了对抗谷歌的权谋,隐藏了控制数字生活方式的野心.

  然而,2月11日,雅虎CEO杨致远却发表了《致员工书》,以雅虎被低估的理由婉拒了微软表达的爱意.雅虎的底线报价飙升到每股40美元,这就意味着微软如果想继续交易,势必再追加120亿美元,达到566亿美元的天文数字.

  就在追求者还在揣测“梦中情人”的真实用意之时,阻挠者、竞争者或明或暗地露出身形,让这幕求偶剧续集不断……

  一切为了对付谷歌

  真正令微软对雅虎动心的,还是搜索和在线广告.因为这是跟谷歌火线交锋的筹码.

  微软的战略是希望创造一个硬件、软件、网络合一的超级帝国.因此,买雅虎还不只是为了跟谷歌做搜索与广告的近身肉搏,更是为了扫清障碍推进战略的一步关键棋.少个对手,多个盟友,对付谷歌.

   谷歌的确很强.在其庞大的数据中心,有成千上万的机器被聪明地连成一体.因此谷歌从用户及网络中获取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同时它还拥有一批天才工程师团队 统合这些数据资源.更重要的是,谷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赚钱模式,它能够为广告商提供目标客户最关注的位置,在用户搜索时悬挂广告条吸引眼球.只要用户点 击,谷歌就可以找广告商收钱.这无疑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和广告商加盟.

  所以,微软要想迎头赶上并非易事.尤其是它拖着庞大的身躯追赶谷歌的确有些困难.虽然早在2007年5月,微软就买下了在线广告商aQuantive,但此前谷歌刚刚收购网络展位广告老大DoubleClick.一步之差,风景迥异.

  2007年12月,微软在全球搜索市场份额仅占2.9%,依据comScore的统计,谷歌占有62.4%,而雅虎占有12.8%.微软在线业务尚未实现赢利.

  更令微软高层动容的是谷歌已经迅速抢占了在线广告的制高点,特别是当它收编DoubleClick之后更是如虎添翼.尽管微软的游说议员费尽口舌,但法院还是通过了谷歌的并购案,欧洲同行不久也为其开了绿灯.

   没能从谷歌怀里去除DoubleClick.微软现在只希望雅虎能够带来新势力.一旦微软并购雅虎成功,微软帝国的实力无疑会极大增强.根据尼尔森在线 的统计,届时合并后的微软雅虎每月全美的访问者预计将突破2.9亿人次,从而一举超越谷歌.不过,根据Oppenheimer投行的预估,微软加上雅虎在 搜索广告市场上的份额不过18%,展位广告的份额也不会超过30%.

  当然,收购雅虎还有其他好处.2007年9月,雅虎收购了为微软 Outlook提供邮箱数据打包的公司——Zimbra,该公司全方位地提供各类开放性的网络服务,包括Flickr照片传输以及雅虎地图.收购了雅虎, 自然也能一步到位拿到Zimbra的主导权.再加上Hotmail 与雅虎邮箱的强强联手,微软还能拿到80%的美国电子邮件市场.其次,微软还能拿到雅虎的IM工具——雅虎通,后者与微软的MSN合作,同样还将垄断IM 市场.此外,像雅虎提供的众多业务,如照片分享网站Flickr,都会被微软收归旗下.届时,它将控制全球最大的网络注册用户群体——这也是微软新业务战 略最坚实的基础.

  对于谷歌而言,打破微软如意算盘,直接收购雅虎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两家公司占据了网络搜索和广告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这样的交易无法通过反垄断监管部门的批准.而且反垄断法专家认为,即使谷歌选择与雅虎在搜索广告业务方面开展合作,也会遭到监管部门的反对.

  谷歌当然也不乐见微软轻易得手.消息人士称,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2月1日专门致电杨致远,希望为雅虎提供帮助,对抗微软的“恶意”收购.

  点评:

  微软意识到距离现在新型互联网的脚步远远落后了,必须通过收购尽快占据有利位置.

  决战在线广告

   雅虎这笔生意,的确不好做.微软狂飙突进的计划,给了业界一个冲击波,但同时也遭遇到雅虎和其他方方面面的艰难险阻.微软嘉年华的祭品,靠的不是收购, 而是向互联网转型的每个踏实的步骤.这一点,微软CEO 史蒂夫·鲍尔默早在股东大会上就开诚布公,把在线服务及广告作为软件巨人的未来战略重心.而吞并雅虎不过是其中一步棋,而且走得还很辛苦.

  据微软CFO克里斯·里德尔透露,这是微软第一次要为交易借钱.投资是为了回报,鲍尔默很清楚在线软件服务的转型,意味着微软业务从丰富的桌面工具到数据库和邮件服务器都将发生全面的变革.他说:“转型中,我们的每项业务都将面临额外的收益机会.”

   对此,谷歌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德拉姆蒙德在博客中愤然写道:“难道微软想在互联网上继续它对PC行业霸道的垄断地位?”答案是肯定的.微软CFO里德尔 在2009财年的公司预算中提到,微软将在美国经济不景气时期内收益38%,并将以两位数的增长,带动全球软件行业的发展.

  要想做到这一点,微软必须拿下的不是雅虎,而是在线广告.

   没错,在线广告成了传递市场信息最有利的工具,无论是跟搜索条目相关的语境广告,还是记录用户浏览行为的广告都将提供极为丰富的资料数据库.在这方面, 微软相中雅虎,眼光的确狠毒.因为雅虎不但是在线展位广告商的老大,在搜索广告市场也仅排在谷歌之后.另外,雅虎还拥有在线广告交易市场的头牌—— Rgiht Media.此外,雅虎的广告平台也是非常强大的,它可以为微软的MSN提供更广泛的广告合作.

  但无论如何,谷歌搜索老大的帽子还是无人能抢.在线广告在发展,但是微软落伍了.在过去两年间,谷歌在其主导的搜索领域还在增长,这也就意味着雅虎搜索的专业性将帮助微软牢牢地抓住谷歌的流动用户,而不是面对谷歌束手就擒.

   微软的在线业务一直在亏.2007年第四季度,微软在线业务损失高达2.48亿美元.与此同时,雅虎是赚钱了,但是它的收益流失得也很快:2007年第 四季度的网站收益已经从上年同期的2.68亿美元下滑了23%,仅为2.057亿美元.同样是2007年第四季度,谷歌报收12.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 长17%.谷歌把钱投入到在线广告方面的同时,它的两个竞争对手正在煎熬.对搜索广告的掘金,令谷歌赢了个盆满钵满.微软只有联合雅虎才可能分的一杯羹.

   由于谷歌的强势,投资人也不看好雅虎能给微软带来什么.微软表达了爱慕,雅虎的股价虽然从每股19.18美元涨到了每股27.76 美元,涨幅达44.73%,但是微软的股价却只是从每股29.59美元涨到32.60美元,涨幅仅为6.17%.即使微软和雅虎合并后将拥有美国本土 15.6%的访问者(谷歌只有7.7%),但是谷歌却可以从第三方广告商里拿到真金白银.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都是广告商带来的,因为他们只相信数字——截 至2008年1月底,谷歌占有65.98%的搜索份额,而微软和雅虎加起来不过27.84%.

  因此,微软如果仅仅想靠吞并雅虎来改变在线业务与广告的颓势,似乎有些孤注一掷.

  点评:

  在在线广告这座互联网金矿里,老大谷歌早就找对了门路,财富可谓滚滚而来;老二雅虎还在摸索中,可家里经营不善,钱粮似乎有些跟不上趟了;老三微软家里不缺钱,但半路出家,还门都没摸清楚.于是老三想和老二联合,赌上一把.二三相加能否抗衡第一,这个问题留有悬念.

  假如真的结了婚

  假如微软和雅虎真的修成正果,究竟是叫MicroHoo,还是Yacrosoft?名字不重要,关键是整合的门道.在这方面,惠普与康柏的合作模式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模板.

   微软的高层们显然应该翻翻旧书堆,对于雅虎这单生意就能有更加多元的视角和操作的方法了.惠普和康柏在2002年“结婚”时,考虑更多的还是如何在短期 内大幅度削减成本,深化产品质量,而不是坐而论道讨论什么宏大的战略远景.如今,惠普成了全球最大的技术公司之一,把强大的竞争对手戴尔逼到防守的位置, 不失为一种成功.

  反观微软、雅虎这对“痴男怨女”:2007年,雅虎的收益仅提升了8%,为70亿美元.而同期微软在线业务的收入增长仅为0.35%,亏损高达9.55亿美元,是2006年的3倍多.

   把微软在线亏损与雅虎运营收益相加,同时去除一次性变化,如通货膨胀、分期付款和股市平衡的花费之外——可以得出合并公司在2007年的运营收入从 2006年的15亿美元直线跌至9.72亿美元,降幅达39.2%,收益年增长率仅为6%.如果微软没有在操作系统和商业软件上奔涌的财源支撑,就根本不 可能维持它在线业务的市场份额,赢利更谈不上.

  微软和雅虎合并,削减成本是重中之重.如果微软能抓住雅虎18.8%在线展示广告的市 场份额,再加上自己6.7%的部分,也许它会在3年之内尝到甜头.因为根据eMarketer的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价值36亿美元的市场将会在未 来的3年间猛增到82亿美元,届时,微软的在线展示广告收益将达8.93亿美元.同时,它也将用自己的广告系统取代雅虎,进一步削减成本,并在谷歌统治的 搜索及其广告市场方面大展拳脚.

  但这也只是一厢情愿的预测.更加现实的问题是,微软和雅虎很可能面临并购后严酷的消化阶段.就像当年AOL和时代华纳就是前车之鉴.最近,时代华纳的新老板就声称自己要剥离AOL逐渐萎缩的互联网业务,而雅虎却成了新的收购目标,这算不算一种巧合?

   微软将面对与雅虎重叠业务的重组难题,当然还包括企业文化的差异问题.雅虎,说到底是一个网络媒体,因此它的精神气质更加新锐时尚,并且支持开源技术与 业务服务.反观微软,更像一个吸引技术天才、靠卖软件赚钱的大亨.它们的联姻,不论是在人才的去留,还是技术架构的合并上都会是种浪费,融合的阵痛期不会 太短.

  点评:

  近年来微软有不少收购,但成功案例不多.根本原因在于微软与其他企业之间的文化差距很大.

  杨致远婉拒微软

  当人们还在猜测究竟是谁将执棒雅虎的时候,杨致远给出微软一个颇具意味的回应:No,thanks!

  雅虎并没让微软下不来台(这也许是一种策略性的考虑),而是采取了一种减压的方式,对媒体称微软的报价低估了雅虎的价值.杨致远为此还专门写了《致员工书》以谢天下.

  “雅虎董事会充分考虑了微软收购的意向,经过认真考虑,董事会仍认为此次收购不完全符合雅虎及股东的利益.当然,董事会仍在留意在快速变革环境中的战略选择,我们会尽一切可能为股东寻求价值最大化的出路.”这是雅虎面对媒体的说法,婉转但不乏机关.

   在此期间,雅虎股价涨了57美分,涨幅2.0%,上个交易日收盘价为每股29.77美元,仍低于微软每股31美元的收购价.与此同时,时代华纳的股价上 扬2.6%,涨了40美分,每股达到15.99美元.媒体一度猜测,雅虎董事会正在考虑微软的潜在竞争者——AOL(美国在线),后者的老板正是时代华 纳.假如雅虎结缘AOL,那对于微软对抗谷歌大业无疑是一个打击.

  杨致远似乎心里有谱,在《致员工书》中他跟员工们忆苦思甜了雅虎的昨天和今天.他说,“我们认为微软低估了雅虎的价值,低估了它的品牌影响力、广泛的用户、优质的广告平台、未来增长前景、自由现金流、资产增值能力,当然还包括像阿里巴巴和雅虎日本这样的实体.”

  在与各方买家保持接触的同时,杨致远似乎还在细化着雅虎未来的定位.全球在线广告市场预计将从2007年450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750亿美元,因此雅虎将会为获得市场份额而不懈努力.

  第一、雅虎是全球知名品牌,拥有5亿用户.在美国,它的多项业务排名第一,如个人主页、邮箱、音乐、新闻、体育、购物和旅游.雅虎同时也是网页浏览时间最长的网站,客户停留时间决定了广告商的眼光.

  第二、雅虎的现金流将会在2009年获得两位数的增长,这将给其战略计划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财务环境.

  第三、雅虎在计算机核心业务方面投资巨大,尤其是 数据搜索方面,这将使其广告系统的技术更加完善.

   2月12日,微软表示不会放弃收购雅虎,仅仅一天之后,又传出新闻集团有意出手与微软竞购的消息.新闻集团与雅虎交易的内容可能包括:新闻集团分拆福克 斯互动媒体部门,并将其并入雅虎.福克斯互动媒体的核心资产是美国第一大社交网站MySpace,IGN、Scout Media、Photobucket、福克斯体育、AmericanIdol.com、Flektor和Ksolo也隶属于该部门.除此之外,新闻集团对 Hulu、Simply Hired和Snocap的投资也是福克斯互动媒体的资产.除了将福克斯互动媒体并入雅虎之外,新闻集团和一家未公布名称的私募资本公司还将对雅虎注入一 大笔资金,总投资额约为150亿美元.按照这一方案,雅虎的估值约为500亿美元,高于微软提交的446亿美元的收购报价.

  让人看得眼花的还不仅于此,就在业界风传微软可能加价的时候,2月17日传出新消息,一度偃旗息鼓的AOL又站出来,寻示与雅虎达成交易,以帮助后者阻击微软的收购,有分析认为,拥有AOL部分股份的谷歌在其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点评:

  仔细分析雅虎和微软在声明中说过哪些话,以及没说过哪些话,这一点非常重要.例如,从雅虎声明中可以看出,该公司已经有了一个可以接受的价位,但微软现在的报价还没有达到.其他竞争者的加入,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能帮雅虎起到抬价的作用.

  雅虎的如意算盘

  雅虎之所以希望有公司出手竞购,可能只是为了迫使微软提高收购报价.雅虎高管私下里说,微软收购雅虎已经成为了既成事实.不过,如果新闻集团能提交一份更具吸引力的收购方案,雅虎董事会可能会将其推荐给股东.

   如果雅虎跟AOL联姻,那算投入传统媒体的阵营,对谷歌的威胁远小于微软得手,谷歌就能占到便宜.它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去掉一个竞争者,同时自由掌控关键 词搜索,把那些搜索界新出道的后生小子们远远地抛在后面.到时候,谷歌的搜索是不是最好的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它一枝独秀的影响力,足以笼络一批广告商服 服帖帖地投放.

  回过头来说,不管是否被收购,雅虎真正应该解决的问题还是自己.高层人员走马灯式的轮换,杨致远重新出山但仍无起色, 传统搜索业务市场份额被谷歌逼到退守,邮箱、IM也无法止住下滑的势头.目前,流动的用户已经不再挑剔谷歌、雅虎的搜索引擎孰优孰劣了.常常输入一个词, 两家搜索给出结果是相同的.但不同的是,谷歌给出的搜索结果中可能有广告商与合作伙伴,而雅虎则太倚重搜索内容本身.

  根据 Hitwise的统计,2007年12月,三家公司搜索市场份额分别为:谷歌66%、雅虎21%、微软5%.难怪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说,谷歌成为市 场领头羊的原因不在于它有很多种产品,而在于它是其中一项产品的老大.从这一点上,谷歌是赢家.无论是微软,还是雅虎,都很难把独树一帜的业务变成市场翘 楚、行标裁判和利润当家,这就是原生性的短板.

  雅虎那个引以为傲的Panama广告系统也没有像谷歌的搜索广告一样成为摇钱树.究竟是战略失位还是目标不清?是技术残缺还是管理混乱?是客户离散还是口碑不佳?如果雅虎不能真正解决自己的症结,而是听凭投资人和股东的发落,那么它事实上已经在苟延残喘了.

  点评:

  雅虎生逢其时,赶上第一次互联网高潮.但作为门户,谷歌更有效率,雅虎代表落后的翻页文化.是资本的力量让雅虎又苟延残喘了这么多年.微软买雅虎,是在买流失的流量和用户而已,并不是买什么创新和产品.微软是因为谷歌,才来收购雅虎的.雅虎正是吃准这一点,坐地起价.

  微软还会赌么

  微软收购雅虎,不光是一桩在线广告的买卖.软件巨头与网络巨头的联姻,当然是行业势力的重新洗牌.此前,雅虎对微软抛来的橄榄枝未加回应.其董事会也一直期待合适的接管人出现,甚至考虑过剥离子公司投入谷歌的怀抱.但事实的走向却出人意料.

  本来,竞购雅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是除了出手阔绰的微软之外,鲜有竞争者.微软仅报出每股31美元的价格,相当于雅虎股价历史最高点的62%.这样的价格似乎不能完全让雅虎投资人和股东满意.

   因此,有一种解释是:雅虎拒绝微软收购价可能是在逼迫软件巨头放血,也可能是挑起收购竞争者的战争.微软原以为这个价格足以皆大欢喜,然而雅虎高层对公 司价值的信心却杀了微软一个回马枪.微软显然不愿意陷入局面更加复杂的代理权之战,因为这会使雅虎员工人心涣散.它更愿意让股东给雅虎施压从而达成双方都 能接受的价格.既然雅虎认为至少每股40美元.这就意味着微软要做的就是多掏银子.

  问题演化为雅虎究竟值多少钱,微软究竟该花多少钱 赢得控制权.雅虎董事会坚信公司的价值和资源不容低估.雅虎每股不会少于40美元的报价,这样的交易,绝对是微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大买卖了.至今,微软高 层仍在与雅虎高层交涉.一年前,微软曾经希望花每股43美元收购,当时雅虎股价是每股28美元.今非昔比,如今摆在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面前的问题就 是还要不要 加筹码,玩一票大的?

  任何公司要想同微软竞购雅虎,必须提交更高或相当的报价.现在的最大障碍是,即使同新闻集团达成交 易,雅虎也需要将搜索广告业务外包给谷歌,以在短期内改善业绩.虽然谷歌愿意同雅虎合作,但很难获得美国监管部门的批准.毕竟,谷歌和雅虎在互联网搜索和 广告市场占据了太多的份额.如果无法通过外包提升营收和削减成本,新闻集团和雅虎之间的交易没有太大意义.

  美林证券首席分析师亨利·布罗吉特2月15日宣称,雅虎财经专栏TechTicker的负责人萨拉·莱西已证实,雅虎与新闻集团的并购谈判只是烟雾弹,微软将在10天内将收购报价提至每股35美元(交易总值约合500亿美元),并赢得雅虎.

  好戏真是这么快收尾么?让我们拭目以待.

  点评:

   收购雅虎是决定微软命运的一战,成功则继续其行业霸主,失败会沦落为二线公司.如今谷歌独大似乎已成事实,硅谷的人不再惧怕微软,改而担心谷歌了.微软 又要使出他那招“后发先至”的必杀技了,过去20年间,微软用过三次此招,第一次出手干掉了当时的武林盟主苹果(Windows对 OS2),第二次废掉了办公软件的大当家Lotus(Office对1-2-3),第三次砍下了江湖新秀网景的脑袋.这次,对付谷歌的机会来了,微软舍不 得孩子,还能套来狼?

2008年3月21日

Ubuntu 8.04 LTS Beta 放出

Ubuntu 8.04 Hardy Heron首个公开测试然Beta版正式放出,经历了六个Alpha版的Ubuntu 8.04已基本定型,剩下的就是细节完善和Bug修复了.
想提前尝试Ubuntu 8.04 LTS的朋友推荐从Beta版开始试用.让我们来看看Ubuntu 8.04 LTS的相关参数:

  • 浏览器:Firefox 3 Beta4。
  • X-Server:X.Org 7.3。
  • 内核:Linux Kernel 2.6.24。
  • 桌面环境:GNOME 2.22/KDE 3.5.9,KDE 4作为独立一个发行版。
  • 安全组件:PolicyKit。
  • 办公组件:OpenOffice 2.4 RC2。
  • 编译器:GCC 4.2.3。
  • 声音服务:PulseAudio。
  • BT客户端:Transmission。
  • VNC客户端:Vinagre。
  • 光碟烧录:Brasero。
  • 面版小程序:World Clock Applet。
  • 失量图工具:Inkscape 0.46(原生PDF支持,支持编辑文本和图形)。
  • 虚拟化:内核的KVM支持。
  • 网络组件:活动目录集成。
  • 硬件组件:iSCSI支持。
  • 防火墙:ufw支持。
  • 安装:支持Windows下安装的Wubi。
  • 窗口管理器:Compiz Fusion 0.7.2。

OK,上述均是Ubuntu 8.04 LTS引入了重要特性,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更新,如主题、壁纸等。

下载地址

http://releases.ubuntu.com/releases/8.04 (Ubuntu)
http://releases.ubuntu.com/releases/edubuntu/8.04 (Edubuntu add-on)
http://releases.ubuntu.com/releases/kubuntu/8.04 (Kubuntu)
http://cdimage.ubuntu.com/kubuntu-kde4/releases/8.04/beta (Kubuntu with KDE4)
http://cdimage.ubuntu.com/jeos/releases/8.04/beta (Ubuntu JeOS)
http://cdimage.ubuntu.com/xubuntu/releases/8.04/beta (Xubuntu)
http://cdimage.ubuntu.com/ubuntustudio/releases/8.04/beta (UbuntuStudio)
http://cdimage.ubuntu.com/mythbuntu/releases/8.04/beta (Mythbuntu)

亚洲下载点推荐台湾的官方网站:

http://tw.releases.ubuntu.com/8.04/

LDCN供稿,LDCN(即LinuxDesktop.cn的缩写),中文名──“Linux桌面中文网”,是一个由在校大学生发起的,旨在让所有Linuxer一起参与、更新的Linux资讯、应用互动型社区站点.

MP3改变世界

媒体播放器

“就用这个吧.”
MP3标准的发明者,德国Fraunhofer开发组在1995年7月的内部讨论上终于决定放弃.bat而设定一个.mp3的新扩展名.此后,通过第一款 实时软件MP3播放器Winplay3,许多人能够在自己的个人电脑上编码和回放MP3文件.由于当时计算机的硬盘相对较小(如 500MB),这项技术对于在计算机上存储娱乐音乐来说至关重要.

MP3的全称是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II.这个1991年确立的数字音频编码和压缩格式,在保证音质满足需求的同时可以大幅降低数据量.其实,这个音频标准有一万种理由注定会默默无闻:它 在技术上算不上先进、音效上称不上完美,更没有像索尼MD那样有强势企业支撑.

  但是,它出生在一个最好的时代——数字化浪潮和互联网的崛起, MP3标准变成了搅动整个未来世界的力量,也记录了商业世界的种种变迁.

  不死的反叛者

   从1995年上半年开始直到整个九十年代后期,MP3开始在因特网上蓬勃发展.MP3的流行主要得益于如Nullsoft于1997年发布的 Winamp和Napster于1999年发布的Napster这样的公司和软件包的成功,以及他们促进的无数免费播放软件的爆发.这些程序使得普通用户 很容易地播放、制作MP3文件.

  数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开放的MP3用户端软件支持,让它成了办公软件之外的必备应用软件之一——那时候每一台电脑中肯定少不了它的播放程序.

  如果MP3仅仅是一种满足数字化音乐的应用格式,它的价值依旧是有限的,但是它很快遇到了互联网上的P2P(Peer to Peer)浪潮.

   P2P理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义,这样一来, 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的意思,或称为对等网,它开始把互联网人与服务器之间的互动,变成人与人直接的互动.而MP3则成了P2P的实践者.

   P2P技术掀起的风暴为互联网带来了一场空前的变革.1999年5月,Shawn Fanning创立了Napster,安装了这种免费软件的电脑一经联网就相当于一台服务器,无数台PC机交织成一个全球共享的MP3资源网络. Napster网站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吸引了3800万用户,成为有史以来成长最快的网站.

  Napster的出现,改变了音乐世界的规 则和形态.一直以来,无论是唱片、CD还是MD,对人类像粮食一样不可或缺的音乐虽然经历了载体的变化,但是其商业模式却在一直延续.全球五大唱片公司几 十年来垄断着音乐的制造和传播,他们就是音乐世界中的巨型服务器,所有的人都要到这里来获取内容——当然,那需要花钱.

  而MP3格式这个灵巧的音频载体与Napster这个P2P系统的结合,立刻威胁到传统唱片商的饭碗,音乐世界开始“解构”,开始“去中心化”,这意味着既得利益者们将失去获取财富的土壤.

   于是,全球五大唱片公司和美国唱片协会(RIAA)毫不犹豫地联合起诉Napster.结果是必然的,出头鸟Napster以败诉收场.2000年6 月,这项颇为流行的音乐服务被关闭.Napster随后被迫以同一品牌转型,提供有偿音乐服务.而MP3格式也被打上了“反动”标签,各家唱片公司都坚持 这种没有DRM版权保护的格式,自己永远不会接受.

  互联网上针对此事件的反抗非常激烈,Napster的用户们都在向娱乐行业传达同 一个信息:不行方便,毋宁死.“to Napster”这个词组虽然被内容厂商定义为“通过数字盗版行为侵害商业利益”,但是却在网络用户中变成了用开放精神挑战旧秩序的光荣旗帜.更关键的 是,MP3音乐的暗流涌动从来没有真正被阻挡住.

  这次交锋其实已经接触到了对互联网新世界的深层思考:在这个开放和高流动性的“丰裕世界”中,内容的价值是否必须通过直接的买卖变现?内容的定价标准是以成本来核算还是以流行程度来核算?

   而其答案迅速被互联网企业所证明——内容免费,服务免费,广告挣钱的价值转移模式塑造了一大批门户网站.而其“眼球经济”理论其实就是对传统世界买的人 越少产品越贵、越多则越便宜的成本分摊理论的彻底颠覆,变成了内容产品卖出越多越值钱,越少越不值钱,以至于你可以为了追求数量而“免费赠送”,甚至是花 钱求着用户使用.

  互联网世界是建立在过剩经济模型下的,而基于传统世界短缺经济模型的很多商业模式不可避免地将要被颠覆.追根朔源,正是MP3通过开启P2P的魔盒,把当年这一被看作离经叛道的观点变成了常识.

  如今在网上通过MP3格式用极低的价格合法下载音乐已经被那几大唱片公司集体接受,而越来越多的唱片公司也在考虑通过在网络免费传播,而采用其他模式获取收益.

  “版权重要吗?”

  “不能赚钱就不重要,能赚更多钱也可以不要.”

  不仅仅是在影音领域,这已经成了整个内容世界中的经典台词.

  大道无形

   1997年3月的一天,韩国三星公司一位部门经理Moon先生在飞机上刚刚通过笔记本电脑观看了一份图象、文字和MP3音乐合成的简报.不经意间,他看 到身旁的旅客正在听当时最流行的索尼MD随身听,他顿时头脑中火花四射——要是电脑上的MP3文件用一个独立的播放器来播放,那不就是最好的音乐随身听 吗?

  回到韩国后,他将这个想法提给当时的三星总裁尹钟龙.可惜的是,半年后,亚洲金融风暴的发生使三星公司受到巨大的冲击,Moon 先生也被迫提早退休.不过离开三星公司后,Moon先生进入了另一家韩国企业Saehan(世韩)出任总裁,并将他的想法在Saehan公司转变成了现 实, 1998年,世界上第一台MP3播放器——MPMan F10终于推出.

  这个产品谈不上成功,没能让世韩公司脱颖而出.但是,最终在太平洋的另一边,它改变了苹果公司的命运.

  苹果iPod成功的关键就是乔布斯没有坚持苹果王国的特立独行传统,去自造一个新的音频格式,而把精力都用在了产品设计上.完美主义的乔布斯能接受“很俗、很盗版”的MP3,说明他开始相信成功产品或许需要的不是完美技术,而是对需求的把握和牵引.

   iPod2002年的第一代产品仅仅适用于Mac机,而苹果看到市场的热烈反应,迅速在二代兼容了PC.而2003年随着互联网上打击 MP3盗版风潮进入顶峰,iPod在三代开始加入了通过iTunes下载合法音乐的服务,来催化MP3播放器本身的普及.然后苹果公司又开始了顺应市场变 化走小型化路线,从iPod mini到iPod nano,后来又推出了回归低价的iPod shuffle,横扫低端市场.

  至此,苹果在MP3这个产品上的决策和动作都像商业教科书一样无可挑剔,演绎了一出跟随潮流,把小产品变成大潮流的活剧.但是其后,我们可以看到乔布斯正在通过MP3这个产品,梳理出整个苹果公司未来的蓝图.

  原理很简单,当一个东西大家都在用,并变成不可或缺的时候,就会演化成一个潜力巨大的触点,并有可能由此衍生出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来覆盖更全面的服务.实际上,无论是PC、网络搜索、手机还是MP3都是如此.

  如果说谷歌正在通过被广泛应用的搜索服务为龙头,来演化一个强大的操作系统,那么苹果也有着同样的想法,只不过这个想法的起点是MP3播放器.

   从iPod video开始,苹果开始跳出MP3的框框,拓展新的功能.几乎就是一部电脑的iPhone的推出则是这种转变的里程碑,这说明苹果正在把自己定位在终端 厂商的位置,而不仅仅是一个时尚的电子消费品企业,更不是原来那个跟PC较劲的顽固公司.而这个变化绝不是乔布斯的高瞻远瞩的设计,而恰恰是在iPod这 个MP3播放器不断变化和扩展的过程中的感悟——从最流行的、最基本的需求抓起、扩展再扩展、提升再提升、直到跟随潮流从MP3变成如PC一样的个人数字 终端.

  在苹果通过改变自己赢得东山再起之时,另一家抱残守缺的巨人正在被MP3的发展和演变踢下神坛.

  30年前当索尼的Betamax录影带败在松下等厂商的VHS录影带手下之时,索尼当时的领导人盛田昭夫下定决心买下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而后来索尼公司的CD和MD由于得到了上游内容的支持而获得了成功,让索尼成为了在内容和电子产品上“软硬合一”的世界巨头.

   但是,当苹果公司的iPod让全世界为之疯狂时,曾经用Walkman、CD和MD主宰了全世界便携音乐播放产品40年的索尼公司,一定在旁边痛苦地呻 吟.索尼的工业设计能力绝对在5年前就可以造出比iPod更漂亮的产品,索尼的技术积累和制造能力绝对可以在5年前就让全世界一半的人成为索尼第四代音乐 播放器的疯狂拥趸.但是,唯一的问题是,索尼5年前不支持MP3格式.

  索尼公司太珍视当年“主宰了内容就主宰一切”的经验,它不愿意接受MP3这种可以被轻易复制、没有任何版权保护的“小魔鬼”.索尼多年来一直是MP3的坚定反对者,甚至不惜自己创造新的有版权保护的格式进行抵抗.

  终于,2007年9月,索尼在柏林消费电子贸易展上宣布,由于公司个人音频技术在市场上失败,该公司计划关闭其Connect数字音乐商店.几个月后,苹果却宣布了iPod的历史累计销量突破1亿部、iTunes在线音乐销量在8月突破30亿首的消息.

  当索尼意识到电子产品需要更多的内容和更高的兼容性,进而推出支持MP3格式的播放器时,已经太晚了.它失去的不仅仅是过去几年的MP3市场,也失去了最应该由它把握住的从音乐这种基本需求构建综合性平台的机会.

  对技术的评判标准不是技术本身,对经验的执著也需要适可而止,因为没有一个企业可以永远主导世界的趋势而不作出改变.苹果与索尼在过去10年音乐播放器市场中的一起一落,就是最好的证明.

   到2010年,MP3技术的专利权即将失效,它会越来越成为一个被人忽视的常量.不过,作为一个不可磨灭的传奇,它却不应该被人们忘记.在过去的十年 中,MP3成为了互联网和未来个人终端的杀手级应用,也作为推动者引发了历经百年的版权模式在互联网时代的嬗变,而它更用自己的“野蛮生长”证明了一点, 在商业世界里,把握趋势和跟随潮流是多么的重要,也多么的艰难.

  因为前者需要穿透技术和传统规则的眼光,后者则需要挑战经验和颠覆自己的勇气.

文/《IT经理世界》

2008年3月19日

《IT经理世界》:电信围墙的倒塌

2006年,中国移动仅手机音乐一项的业务收入就高达78亿元,其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全面布局开始显现成效.
假设Google有一天真成了电信运营商,那么对于大多数传统电信运营商来说,将是颠覆性的挑战在封闭还是开放的路线上, 美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Verizon选择了后者

2008年初始,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拍卖700Mhz无线频段的进程吸引了全球通信业界人士的目光.

   不仅仅是由于此次竞拍被看作是行业新军进军无线市场的最后机会,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庞大的、光芒四射的身影出现在了竞购的行列中.占据互联网世界权力榜 首位置的Google高调参加此次竞拍,并很有可能最终得手.FCC此次拍卖的无线频段共分为五个部分,Google参加的是C频段的竞争.虽然在拍卖结 束之前,出价人的身份将处于保密状态,但是大多数观察人士认为,C频段的争夺将在Google和美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Verizon无线之间展开.目前两 家公司的出价都已达到了FCC设定的最低目标46亿美元.

  Google可不是想成为美国的另外一个AT&T,在正式宣布参加 拍卖前,Google向FCC提出了包括“获胜者向手机用户开放应用、开放设备,向移动运营商开放批发服务,向内容提供商开放网络”在内的四大条件.这一 提议遭到了以AT&T、Verizon为代表的美国传统电信运营商的强烈反对,甚至一度闹上了法庭.最终FCC投票通过了“开放接入”条款,即规 定在此次竞购中赢得大部分频段的公司必须允许任意手机接入到它们建设的无线网络,以及允许任何软件应用通过它们的网络下载到手机上,也就是说满足了 Google提出的前两个条件.虽然Google最终能否胜出还未揭晓,但毫无疑问,“开放”第一次以行业规定的形式出现在运营商的行为准则里.因此有分 析师认为:“Google参与拍卖的目的并不是赢得拍卖,而是要推动电信运营商开放网络.”

  貌似完美的结合

   互联网行业与传统电信行业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互联网的特征是竞争与开放,本质上类似于达尔文进化论讲的适者生存的道理.电信则是一个垄断与封闭的行 业,尤其是无线通信市场,一切都在电信运营商统治的“花园围墙”中进行.不过随着互联网与通信网边界的模糊,这堵“围墙”已经不再坚实.

   目前,移动通信用户数远远大于互联网用户,目前全球手机用户已经超过30亿,而互联网用户仅仅为13亿,在中国,这两个数字分别为5亿和1.6 亿左右.随着3G、4G时代的到来,无线通信的网络带宽将不再成为问题,把互联网搬到手机上去已是众望所归.现在的问题是,互联网到底能推倒多少电信围 墙,电信行业能否成为人人都能进去种花种草的开放花园呢?这一结果改变的将不仅仅是电信运营商的商业模式,而是整个电信行业的未来.

   有人把Google、微软这些本不属于通信领域的企业称为入侵者,传统电信运营商面对他们时也都如临大敌.不过互联网和电信业分别具备的最核心的竞争力却 恰恰是对方最严重的缺陷.这既造成了双方的对立,又使得双方无限吸引.因此与其说是两个行业的互相入侵,倒不如说是一种互补后的结合.

   电信运营业在全球都由政府严格管制,其商业模式是以运营商为核心的一条垂直生态链,上游是电信设备制造商和增值业务提供商,下游是用户.过去电信业务只 是提供单一的话音服务和简单的数据业务,业务的差异性几乎为零,整个产业链条基本是封闭的,完全掌握在运营商的控制中,形成了一种可控的利润环境.In- Stat电信研究总监李敏认为:“电信的优势在于对用户的把握,由于用户和运营商之间的定购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直接和密切.”比如通过无线网络下载 音乐已经成为唱片公司一个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因为无线通信拥有很完善的收费模式,手机用户也早已形成了付费的习惯.2006年,中国移动仅手机音乐一项 的业务收入就高达78亿元,而同期国内音乐CD销售收入仅1亿元.但是很明显,在传统互联网上,很少有人愿意付费去下载一首歌曲,“缺乏盈利模式”一直是 传统互联网发展的最大障碍.不过封闭的属性也使得电信行业缺乏业务创新的环境和热情,3G 、4G技术带来的高带宽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在这方面,从诞生起就没有任何人为监督和控制的互联网却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电信行业缺内容,互联网缺收费模 式,两方面的结合貌似完美.

  不过移动运营商对互联网始终是又爱又恨.当丰富的数据业务成为新增长点时,他们就把互联网看作聚宝盆,当 网络电话威胁其传统语音业务时,互联网又被视为妖魔.无论怎样,互联网与电信的融合大潮正在到来,传统电信运营的体系结构和盈利模式都面临瓦解,在这样的 背景下,传统电信运营商到了做出选择的时候.

  封闭还是开放

   对于电信行业来说,互联网既是潘多拉的盒子,也是洪水猛兽.如果移动互联网效仿传统互联网的模式,那么移动运营商有可能沦落为仅仅是提供数据的管道,虽 然提供给手机用户移动数据的连接,但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上所做的事情都几乎与运营商没有关系.实际上这就像是走了固网运营商的老路,除了提供接入之外,只能 眼睁睁地看着各种各样的企业在互联网上翻云覆雨.这对于前期投入巨大并掌握宝贵的无线频谱资源的移动运营商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

  在 感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威胁”后,一些不甘心只做“管道”提供商的电信运营商开始提出转型战略.法国电信是较早实施转型的运营商之一,从2005年6月底到 2008年,法国电信以“NexT”战略的提出为标志,在新的盈利模式下,通过业务融合、管理集中和成本压缩向综合服务运营商转型.“NexT”战略明确 提出,到2008年,融合性的服务和业务占总收入的比例要达到 5%~10%.

  中国移动早在2006年就将“移动通信专家”的公司定 位转变成了“移动信息专家”.中国移动这两年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全面布局已经昭示了它要通吃整个产业链的野心.内容和数据源成为中国移动战略布局的第一步. 中国移动开始尝试通过收购和结盟内容提供商等形式,加强对内容的整合,中国移动手机媒体化的路线图已逐渐明朗.2006年6月,中国移动大手笔收购凤凰卫 视19.9%股份.紧接着,环球、EMI、华纳、索尼博德曼、滚石、太合麦田等多家全球著名的唱片公司陆续与中国移动签约,为后者提供原创音乐.随后,中 国移动高调推动免费移动IM服务飞信,将手机、电脑和互联网结合起来,渗透到各类终端持有人群中.去年,中国移动获得了互联网广告资质,为打造新的商业模 式做好了准备.目前,在移动互联网上,中国移动在内容、渠道、商业模式上都有所部署.另外,中国移动改造和清理SP的措施越来越严厉,SP的数量急剧减 少.目前中国移动的增值业务主要以梦网模式为主,与SP按15: 85的比例分成收入.随着中国移动对增值业务生态圈的重新塑造,业内专家认为梦网模式一定会改变,中国移动希望在快速增长的数据业务中分得更多的利益.

   中国移动的目标是除了提供“管道”之外,还要提供“管道”里的信息,并且提高这些信息的价值,但靠运营商的力量能否把“管道”里面的水变成金沙呢?业界 存在不同的意见.李敏认为:“在中国移动全年增值业务的开发投资上,有40%以上的投资是没有任何结果的,要么开发不成功,要么开发出来无法被市场接受. 因此在长尾业务盛行的时代,运营商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真正的创新来自于草根,来自于众多的小型公司.”其实,中国移动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未来也仍然会与 一些有创新内容的SP合作,但其对产业链的控制绝对不会轻易放开.

  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深信大象也能跳舞,坚持电信业的封闭原则.而另外一些运营商则开始借鉴互联网的开放思想,让蚂蚁去跳舞,运营商只做纯粹的“管道”提供商.

   从2008年起,美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Verizon将改变手机捆绑销售的模式,对所有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开放网络,使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手机. 与目前Verizon提供的50多款手机相比,在网络开放之后,能够在Verizon网络使用的终端款式数量将增加至500多种.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无 线运营商对网络有着最为严格的控制.因此通信业界认为,Verizon无线公司这一决定十分“伟大”,这将会带来手机应用上更多的创新.

   如果说Verizon的开放仅仅是刚刚开始的话,那么和记电讯的开放则非常彻底.作为欧洲的弱势运营商,和记旗下欧洲移动运营商“3集团”在欧洲推出新 业务,其用户可以用手机包月上网,并使用Google、Yahoo、MSN等多种互联网应用,还可以通过Skype无限制地使用网络电话.运营商这个时候 就只是一个简单的“管道”提供商.

  而那些从互联网领域延伸到电信行业的企业更是会一切按开放自治的互联网规则办事.Google为什 么会去竞购无线频段?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占据“管道”的资源.带宽是个稀缺资源,一但运营商无法提供足够的带宽,或者提高带宽的价格,那么Google现 在的商业模式将受到巨大冲击.因此未来Google如果建设一张电信网络成为运营商的话,那么它的目的也仅仅是提供“管道”而已.假设Google有一天 真成了电信运营商,并把互联网的成功模式复制到电信网上,那么对于大多数传统电信运营商来说,将是颠覆性的挑战.

  封闭还是开放,似乎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是个两难的选择.目前非常流行的网站Facebook在某些地方或许能够为运营商提供一些借鉴.Facebook拥有包罗万象的用户信 息.同时,Facebook公开部分编程接口(API),用户可以在规则以内为Facebook开发应用程序.那些有创意的应用已经成为Facebook 最吸引人的地方.这种开放的能力只能够被第三方开发者使用,却无法被拿走,从而形成了其核心的竞争力.

  其实这一点已经被电信运营商所 注意,有些运营商开始向应用开发商开放某些电信的能力,相当于电信网络的API.比如英国电信提供的一项类似服务“I'm hungry”业务,运营商把客户的位置信息开放给应用开发者,开发出的应用可以帮助用户寻找最近的餐厅,并通过语音或短信预定座位.

   对电信运营商来说,除了对通信“管道”的拥有以及天然的收费渠道,还可以轻易获得用户身份信息,比如年龄、收入甚至是个人偏好等.根据个人信息以及平时 的电话使用行为,运营商可以区分出用户所在的行业、在社会中的阶层以及对某类话题的热衷情况.所有这些信息对广告商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比如说,运营商可 以使用定位技术完全记录参加某次汽车展览的手机用户的情况,然后把相关的汽车广告发给这些用户,这就是定向广告.华为首席科学家刘南杰认为:“用户信息才 是运营商核心资源所在,5年以后,能够运营用户数据的公司才是真正有竞争力的.”

  无论电信运营商们是否愿意,在电信行业全新的未来, 他们必须面对两个现实:第一,运营商不再是产业的唯一主导力量;第二,开放已是大势所趋,无法阻挡.表面看来,这对一直是“大佬”的运营商们来说不是个好 消息,但是在开放的生态环境中,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将由单一走向多样,他们也将获得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2008年3月18日

Linux镜像服务器封锁部分中国IP,谁的过错?

12日开始,Linux镜像服务器维护者Adrian Reber开始在服务器上封锁部分中国IP。他在blog里面说明了此事发生的因果,翻译如下:
最 近,服务器出现了太多来自中国的连接,我不得不开始封一些子网。服务器上经常出现10个客户端,每个发起超过50个的HTTP连接。他们主要是下载ISO 镜像文件以及其它比较大的文件。我能看到每个客户端都开始下载很多不同的东西。从Fedora 3到 Fedora 7 、Ubuntu的ISO镜像、openSUSE的ISO镜像,以及其它一些大个头的老文件。

刚开始我试图封一些单个的IP地址,但实在太多了,所以我不得不开始封整个子网。我使用如下命令来观察哪些客户端同时开启了很多连接:

lynx -dump -width=2000 http://localhost/server-status | awk -F '{ print
$11} ' | sort -n | uniq -c | sort -n.

输出大概是这样:

21 122.48.129.75
23 210.21.106.229
24 218.17.228.216
26 220.175.101.252
27 222.67.18.227
30 222.27.89.136
39 123.116.101.186
52 121.231.17.153
63
63 ::1

然后我用如下命令计算大概要封哪些子网:

$ whois 121.231.17.153 | grep inetn | sed -e "s, - ,:,g" | awk ' { print
"netmask "$2 }' | sh

121.224.0.0/12

然后用iptable规则进行了封锁

iptables -A INETIN -s 121.224.0.0/12 -j DROP

现在,我实在没别的办法来对付这种同时发起500个连接的互联网的滥用行为了。

Andran Reber的Blog:
http://lisas.de/blog/adrian/2008/Mar/12/

2008年3月14日

Google称Gmail验证系统为人工破解

Google_lock.gif

  还记得Gmail邮箱注册验证系统已被破解的报道么?上个月,安全机构Websense认为Gmail CAPTCHA系统已被机器自动破解,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帐号。这种说法可以从MessageLabs几 天前所发布的统计数据里得到部分验证,因为在2008年2月份,经由Gmail发送的垃圾邮件数量占了2.6%,为一月的两倍。当然,这并不说明 Gmail的防垃圾邮件能力差,因为经由Yahoo! Mail所发送的垃圾邮件数量点了总数的88.7%。垃圾邮件数量多了一倍,那到底Gmail的CAPTCHA系统是不是被机器算法自动攻破的?

  根据NYTimes的 报道,Google软件工程师(同时也是反垃圾信息高手)Brad Taylor称,根据Google内部证据显示,由Gmail帐号所发出的垃圾邮件数量增长并不是因为Gmail CAPTCHA系统被程序算法自动攻法,而是垃圾信息发送者采用了原始的"人肉破解",即花钱雇佣了大量来自第三世界的廉价劳动者,让他们逐个对进行 CAPTCHA系统进行人手破解。Brad Taylor给出的其中一个证据是Gmail的垃圾帐号增长数量与人们的作息时间有关系(比如在晚上或下班时间就会少),因此他认为Gmail的 CAPTCHA系统明显是被人为破解的。此外,他也承认一些自动化的破解软件能提高人手破解的效率,比如软件先去自动注册Gmail,在遇上 CAPTCHA验证时再自动发邮件通知参与破解的人,再由他们去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尽管Brad Taylor并不认为在当前的破解水平下,会有软件能像人类一样聪明地破解Gmail的CAPTCHA系统,但MessageLabs的反垃圾信息专家 Matt Sergeant认为,随着破解成功的次数增多,这些破解软件的算法也会逐步变得更完善,在不远的将来它们便可真正攻破Gmail的CAPTCHA系统。

  如果你想知道帮助垃圾邮件发送者人肉破解Gmail CAPTCHA系统能获得多少收入,Websense所发现的一份俄罗斯文档可给你答案。档案里提到支付给人肉破解者的最低报酬为每天3美元。换言之,每 天对着Gmail的CAPTCHA验证输入正确的字符,便可获得最少3美元的收入。听起来好像不是太差。:)

Google Sky网页版发布!

  酷!Google Earth里的SKY模式令 我们可以遨游星空,但你必须得下载并安装Google Earth才行。尽管Google声称Google Earth拥有3.5亿用户,但如果不能像Google Maps那样直接在浏览器里使用Google Earth SKY,那始终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现在好消息终于来临,Google已正式发布了网页版的Google Earth SKY,并把它叫做Google Sky。

  简言之,Google Sky便是Google Earth SKY的网页版,你可以在任意浏览器里打开它,就像Google Moon、Google Mars、Google Maps那样方便:

Google-sky-web-1.jpg

  和Google Earth里面的SKY模式类似,你可以通过Google Sky搜索行星、收听Google Earth SKY podcast、观看来自哈勃望远镜的图片及浏览历史星空图。Google Sky也拥有天文后学院、红外线、微波等观看模式,并且还支持了直接打开KML文件(将链接贴粘至搜索栏即可)。

  更令人意外的是,Google Sky刚发布便支持了26种语言,包括繁、简体中文在内。以下是Google Sky的简体中文界面,已完全中文化:

Google-sky-web-2.jpg

  下面是Google官方对Google Sky的简介视频:



  如此酷的应用,猜想你也很难想像是由一名Google实习生创作出来的。Google Code Jam的拉丁美洲决赛选手Diego Gavinowich在去年冬季进入Google作为实习生,由于他热爱天文学和网络hacking,因此Google决定给他一项挑战,让他编写一个网 络版的Google Earth SKY。结果Diego不负众望,在其他Google员工利用20%时间的协助下,只花了三个月便写出了这个Google Sky。人才啊!

  进入Google Sky

  我们也可以看到,就在微软将要主力推出桌面版WorldWide Telescope(是 Google Earth SKY的直接竞争者,据说比后者优秀)软件的时候,Google采用的回应是从桌面里走出来,刚好相反。其实正如我们一直所强调的那样,努力将用户从桌面 上解放出来,是Google一直在做的事,也是对抗微软桌面垄断的最好方法。因为在网络上,Google有最大的优势,而用户也有更大的自由。此 外,Google从去年开始便着手将Google Earth特性移植至Google Maps上,也是一种从桌面走向网络的做法。

2008年3月13日

无须矜持与等候,Eatlime让好东西立刻分享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款非常有特色的网络硬盘服务,其他的网络硬盘服务都需要我们把共享的文件完全上传后才能供其他人下载,而Ealime的服务是只要你从开始上传文件开始你的同伴即可就可以下载你上传的文件。整个网站在设计风格上非常简洁,上传速度也不错。注册用户拥有1G的空间单个文件最大100mb,对于那些喜欢及时分享的朋友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cnbeta_大宅萌_eatlime002

cnbeta_大宅萌_eatlime001

cnbeta_大宅萌_eatlime003

网站还提供本机上传软件

网站网址:http://www.eatlime.com/

[视频]海盗湾向好莱坞喊话:开一个自己的BT站点吧!

Dayrobber近日采访了瑞典名站,著名BT Tracker海盗湾的三名主要成员,以下是两段长达5分钟的采访片段.
在采访中,海盗湾的缔造者们对音乐和电影工业发表了看法,并谈论了有关反封杀的匿名P2P协议-securep2p的一些情况,Peter更是将刚刚封杀了他们的丹麦政府和ISP比作北韩,相当有意思.







2008年3月11日

FCC主席:Comcast封杀BT违反政策

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主席凯文马丁最近在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发表讲话时提到,正在被调查的Comcast正在破坏点对点通信,让他感到不安的是Comcast首先否认封杀P2P,随后声称这一“做法是必要”的行为.
之前Comcast在为公司辩护时表示,如果不对P2P实施控制,少数互联网用户可能妨碍大多数不懂得P2P技术的用户服务质量.但批评者表示,Comcast违反了FCC的净中立政策,公司并不能决定为哪个人群提供优惠待遇,公司也不能决定哪条线路更为重要.

但是马丁拒绝透露如果Comcast被判定非法,将对其作何种处罚,而根据法律条文来的话,“不合法的带宽控制”罪名足以带来的最大的处罚可以是判罚到每位用户19.5万美元,这对Comcast的影响将是毁灭性的.

图像 “http://images.macnn.com/esta/content/0803/kevinmartin.jpg” 因其本身有错无法显示。

2008年3月8日

微软谷歌世纪之战

也许,微软和雅虎真的需要更长的时间权衡这场交易背后的战略意义,以及它究竟应该值450亿美元、500亿美元,还是更多.也许,这家仍统治着操作 系统市 场、历三十年而弥新的软件霸主,真的可以进行一次“昂贵,但完美的收购”,与互联网上唯一可与谷歌相提并论的品牌水乳交融,并像鲍尔默给雅虎股东的信中所 说的那样,实现“规模效应”、“增强研发能力”、“提高运营效率”、创造“新兴用户体验”.但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只有一个:未来的几个月乃一年,属于谷歌的 时间会就此停止吗?

至 少对于微软和雅虎而言,时间已经静止太久了.人们记忆所及,微软在2.4亿美元投资Facebook之前的一次互联网领域的胜利,还是10年前击败网景的 导航者浏览器.而雅虎,上一次被视为网络业霸主,大概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碎前夕.正是在这莫名缺失的十年中,谷歌从斯坦佛大学的两名肄业生的宠物程 序,变成了一家最高时拥有2000亿美元市值的“下一个微软”.

  而时至今日,最让微软忌惮的事情发生了——看上去,谷歌已不动声色地全方位地动摇了微软生存的根基,Android从侧面出其不意地瓦解了微软移动操作系统的合理性;它同时凭借“云计算”的攻势,让一切与计算相关的事情都绕过收费的软件,而通过互联网进行.

  如果无意将商业史简化——比如将微软错过搜索引擎崛起大潮简单视为行业规则改变,而这家老牌公司开始松懈——谷歌崛起故事的一个重要价值不在于其传奇色彩,而在于,它是在何种方法论指引下,壮大自身同时避过了微软对全行业的虎视眈眈.

   众所周知,自1975年成立以来,微软对于软件及周边行业的侵略性从未减少过.正如关于甲骨文公司创始人拉里埃里森的传记Everyone Else Must Fail里说:这家位于西雅图雷德蒙的巨兽最独特的本领是“压制小公司的创新能力”.通过有效的学习与强有力的执行,微软将数以百计的同行击溃.而微软这 种高进攻性曾让太多竞争对手几乎丧失了与其竞争的勇气.比如曾在升阳和Novell两家公司与微软有过多年竞争经验的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担任谷歌CEO之前曾对媒体表示,“只是谈及微软已经对我的健康不利”.

  谷歌是如何超越所有前辈的命运的?至少 从必要条件上,可以被列举的部分包括:有意识地改变游戏规则(它从不涉足微软最擅长的领域,即“销售软件”),持续夯实自身的技术及管理基础(在谷歌之前 有哪家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如此受外界关注?),从不主动将自己称为挑战者(至今依然如此).这让 2004年微软逐渐将谷歌视为最大竞争对手后,依然无法压制对方.

  而从微软的角度,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奇虎董事 长周鸿对《环球企业家》表示,他关注微软多年来,盖茨主导公司对竞争对手发起攻击前都是极为低调的,就像1995年时撰写《互联网大浪 潮》(Intenet tidal wave)等内部通信时,即使微软已经统治了桌面操作系统,但盖茨仍让公司像创业者一样从零开始思考问题.但近年来,鲍尔默治下的微软从没有真正放低姿 态,他会公开嘲笑谷歌是“只会一招的小马驹”,说“Facebook才有活力,谷歌已经没有了”(请登录gemag.com.cn参看《独角戏》)——即 当微软始终以一种批判性眼光看待对手,它究竟有多大的动力完成一场自我革命呢?

  “谷歌射中了我们的靶心”

   2003年12月,比尔·盖茨在浏览谷歌招聘页面时,发现上面并没有太多关于搜索引擎类的职位,相反地,它正在招聘大量操作系统设计、编译器优化、分布 式系统结构设计等工程师——众所周知,这些通常是微软需要的核心人才.盖茨不免心生疑虑:难道谷歌要对外发布一套操作系统?

  “我们真的有必要注意这帮家伙了”,在给全体员工的邮件中,盖茨写道:“他们似乎在做一些与我们竞争的事”.

  这是典型的盖茨式担忧.此前的28年里,他用了太多时间和全世界争夺操作系统市场.苹果、IBM、Novell甚至网景都多多少少给他带来了一些麻烦,但这些强劲的挑战也让反复证明着,只要电脑存在,操作系统始终是这些空洞盒子的灵魂.

  看上去,谷歌很像“又一个挑战者”.这家成立不过5年的公司,正在成为一颗超新星.在当时,遍布全球的网络用户都已习惯用谷歌搜索自己的种种疑问,而且,虽然没有明确披露财务数字,谷歌的收入正在高增长之中,已经不是硅谷的秘密.

   其实,就在2003年秋天,微软曾动过收购谷歌的念头——这是微软一贯常用的手段.不幸的是,微软很快发现,它需要对全世界解释:收购一个完全建立在 Linux操作系统上的搜索引擎,它如何与Windows实现兼容?显然,彼时微软并不能轻易解决这个问题.2003年9月,对资本市场冷淡的谷歌一反常 态地默认了上市计划,使它迅速成为人们预期中2004年资本市场的一颗明星.

  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一家已经取得了不错成就、且展现出蓬勃生命力的公司,怎么可能不进军这个行业的中心地带呢?如果谷歌开发一款免费、简单、开放的操作系统,并把大量软件和网络应用捆绑在上面,它对微软的杀伤力是可想而知的.

  微软迅速拉响了红色警报.2004年1月,在世界经济论坛上,盖茨首度公开表达他对谷歌崛起的忧虑:“谷歌射中了我们的靶心”——盖茨虽未明言“靶心”即是操作系统,但忧虑是前所未有的.

  相应的,谷歌的暧昧态度耐人寻味.它从不承认自己要开发一款开放给公众使用的操作系统,但它常用的说法,比如“我们只考虑用户的需求”,也太像欲盖弥彰.

   问题是,谷歌要做什么?它对外的说法是,公司的目标是“让全世界的网络用户随时随地获取所有所需信息”,谷歌似乎有明确的战略,但一向以阳光面孔示人的 谷歌对此讳莫如深.一直到2006年,创始人之一布林还在表示:“我们尝试很多事情,因为无法确认什么是下一阶段最受欢迎的产品,所以我们尝试很多帮用户 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另一个创始人佩奇更为实在:“我们不谈战略,我宁可让人们认为我们晕头转向了,也不愿意知道我的竞争对手们知道我们的方向”.

  显然,这是从历史中习得的经验.当你被比尔·盖茨视为竞争对手,无论你是否会染指操作系统,你都危险了.微软并非一家小心翼翼守护自己地盘的公司,它的扩张性才是真正可怕的:任何一个被充分看清的巨大市场都可能成为微软的下一战.

  因此,这家在外界看来“野蛮生长”的谷歌,内部进行着极其周密的战略部署.

  首先,谷歌要使微软仍认为操作系统是“皇冠上的珠宝”.小心隐藏着战略的同时,谷歌也用各种渠道释放了一些烟雾:它内部开发了名为Goobuntu的操作系统,或者,谷歌将和沃尔玛推出一款使用谷歌操作系统的超低价电脑……

   这一“声东击西”之计的核心是:谷歌找到了自己的战场.搜索引擎和网络广告两块业务让它看到了微软没看到的东西,这包括中小企业的营销需求隐藏着一个数 百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更关键的是,谷歌已经多少看到了信息网络化的可能性.换言之,未来一切的计算能力、信息应用和服务,都将通过互联网免费地提供给用 户.对于微软来说,这才是真正颠覆性的:互联网颠覆桌面,免费的网络应用颠覆收费的软件.

  同时,谷歌极为富有远见地积累着各种长期竞 争力.在绝大多数公司将搜索引擎视为算法问题时,Google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硬件问题,即存储整个互联网的成本和能力,决定着搜索引擎公司的长期竞争 力.因此,它大量招募硬件人才,并成为了全球每年服务器产量最大的公司.它还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程序,比如谷歌文件系统(Google File System),实现廉价、庞大、高容错,高性能的存储.还有可以让一个程序并发的跑在数万台电脑上的程序框架Mapreduce,可以让任何年轻工程师 立即操控数万台电脑一晚上处理到庞大的数据计算,以及巨大的存储结构Bigtable.

  拖延与反击

   2005年3月初,在微软工作了16年的微软.Net My Services的首席工程师马克·拉克斯基(Mark Lucovsky)悄然从微软离职,并加盟谷歌.要知道,拉克斯基是Windows核心设计师之一,它曾主要负责Windows NT执行、内核、Win32 runtime以及其它关键部分的设计.拉克斯基的“叛逃”让鲍尔默在办公室内将椅子狠狠地摔在墙上.

   彼时,谷歌是否会开发操作系统已经是个次要问题,首要问题已经变成了谷歌触及了微软一直引以为傲的人才池.盖茨曾经有个观点,微软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投资银 行高盛,因为它才真正分流了本应属于自己的人才.2005年时,似乎谷歌也成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人才争夺机器了,它天价且不停增长的股票,它那闻名全球的 福利体系,以及它时刻流露出的酷劲都太像另一个微软了.

  微软开始酝酿重大调整.2005年11月1日,微软在旧金山启动了 “Live”战略.比尔·盖茨声称,现在是“Live”软件的纪元,在促成新一代计算机的诞生方面,微软将扮演重要角色.微软制定计划开发两类网络服务, 针对消费者的Windows Live和针对中小企业的Office Live,两者分别是微软Windows和Office软件的网络版.善联想者不免追溯到10年前——1995年12月7日,盖茨启动“互联网战略日”宣 告网络浪潮来临,推出Internet Explorer 浏览器与Netscape竞争并最终击败对手.10年以来,这应该是微软在互联网领域最重要的战略了.

  负责深化“Live”战略的, 是2005年刚加入微软的雷·奥兹(Ray Ozzie),2006年6月,他接替了盖茨首席架构师的职位.一个月后,在微软与分析师的沟通会上,奥兹发表了“PC时代即将终结”的惊世言论:“上一 个时代,是个人计算机时代,微软自然会从PC的思考角度出发.但现在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一个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时代”.显然,奥兹已经切中了谷歌未来战略的 要害:推动信息产业和科技成长的,不再是任何一种固态的装置,更是互联网.

  微软改头换面了?似乎如此.人们不会忘了10年前微软那场 “互联网革命”,正是由于Windows既得利益的阻碍,最终导致盖茨对互联网领域的 “入侵”仅以Internet Explorer的胜利宣告结束,并裹足不前.这次,盖茨宣称微软进入了“Live”时代,似乎有了比MSN更完整的互联网战略,但是,致命的事实是, “Windows Live”的名称本身就显示了:微软的互联网战略仍然是捆绑Windows和互联网.正如微软CEO鲍尔默接受《环球企业家》专访时不断重复的,微软的互 联网战略,“我们仍然要强调Windows,Windows,Windows”.

  而在2006年底接受本刊专访时,微软首席研究师克瑞格·蒙迪也特别强调说:“微软和Google、雅虎这些公司的差别是,遗传上以及既有资产上,Windows、Windows CE和服务器产品都是平台提供者.”

   即使是坚信PC时代即将终结的奥兹,也不得不顾及盖茨和鲍尔默们对Windows的本能依赖.尽管用户已经可以在Live.com网站上创建网页、搜索 信息、定制新闻和在线交流,微软也尽量通过用户免费并依靠广告收入,取代向用户收费的商业模式.但当被问及微软为什么没有提供在线文字处理等应用软件时, 奥兹犹疑地回答微软“在看有没有这个可能性,这将分流传统Office产品的销量”.但奥兹认为,微软还是会冒一些风险.尽管,比尔·盖茨和微软最担心的 是:这个面向软件开发商而创建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操作系统会威胁到Windows操作系统.

  把微软完全“互联网化”的执行力,仍是困 扰这个庞大软件帝国的难题:组建新的广告和搜索平台后,组织架构的调整从未间断,2006年9月微软内部重新调整组织架构后,广告和搜索被置于放在了平台 和服务集团(PSG)里面——其中的“平台”即是指Windows桌面和服务器操作系统平台,这就意味着,微软的互联网战略和战术,仍然都严重依赖 Windows的资源.

  而Windows Live相关业务,在平台和服务集团内部又分别由在线服务和Windows商业集团,广告和出版解决方案集团,以及搜索、门户和广告集团三个子集团负责, 子集团间人员不断更迭,从名称上亦可看出,彼此的界限反复定义不清,角色和功能自然不能清晰.更混乱的是,Windows Live的研发又归属于另外一个子集团.这意味着事实上,Windows live想借助Windows的既有优势,竟需要跨部门调用资源,甚至将搜索引擎和广告结合起来,也需要跨部门的疏通.

  幸好,谷歌的 进攻显得并不那么凶猛.2007年之前,除了搜索引擎,它真正颠覆性的作品只有两款:2004年愚人节推出的2G大的电子邮箱 Gmail,和2005年的地图系统Google Earth.此后,它只是推出了无数小产品.其中唯一值得微软重视的是类似Office产品线的作品:在线日历Google Calendar、工具和网页版试算表Google Docs+ Google Spreadsheets——终于进入微软最为敏感和畏葸不前的地带.不过,一如以往,谷歌仍始终不承认这是对微软的进攻.

  对决时刻

  这一次,谷歌也没有撒谎,即使在2006年底将自己的全部在线办公和应用软件打包为“Google Apps”,但这仍算不上真正的进攻——它们远非谷歌的利器.

   而微软却无法安之若素.即使全面拥抱Live也念念不忘Windows的微软始终认为“互联网为中心”不过意味着把操作系统搬到网络上——谷歌 Apps的推出使他们仍然在恐惧并等待那个属于谷歌的操作系统.另一面,“Windows Live”并没有带给微软互联网业务更好的时光:2005年2月MSN搜索业务尚且占据整个搜索领域市场份额的14%,两年后,重新打造的Windows Live Search的市场份额却只有9.6%.

  但到了2007年初,微软发现谷歌的操作系统越来越具象了——不是坊间流传的那些拼图,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但它似乎在另一个战场上:移动设备.

   继苹果宣布推出iPhone之后,谷歌破天荒地对外表示,它们同样希望开发类似的东西.起初,它被一些谷歌的拥趸称做“Gphone”.然而施密特称, 谷歌和Apple正在“联手做越来越多的事情.我们拥有相同的目标,相同的竞争对手”——于是,它被普遍理解为一款针对微软的移动操作系统.更多迹象能证 明这一点,甚至追溯到两年前:2005年5月,谷歌收购为移动设备提供社会化网络软件的Dodgeball,8月收购移动设备软件提供商 Android.,还有一家小公司:提供便携式图形引擎的Skia.

  微软会本能地护紧Windows Mobile——属于微软的移动操作系统.2007年2月刚刚发布的Windows Mobile6.0已经开始支持HTML格式邮件的接收和移动版Windows Live Messenger的文件传输——看上去,它越来越看重互联网的作用了.另一方面,WindowsLive数百亿美元的投入换来的是颗粒无收,使微软不得 不将更多的赌注置于在线广告之上.在2007年3月谷歌以31亿美元收购网络广告公司DoubleClick之后,5月微软以60亿美元收购网络广告公司 aQuantive.

  2007年11月,传说中的谷歌“操作系统”浮出水面.但它并非一款通常意义上的操作系统——谷歌推出 “Android”平台,并联合30多家电信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制造商和芯片商成立了“开放手机联盟”,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移动设备综合平台, 包括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换而言之,它拥有移动电话工作所需的全部软件,任何参与者都能在开放的环境中开发与共享应用并从中获益.用谷歌的话 说,它能创造更多“不可知的服务”.

  这意味着:开发移动操作系统的成本降至最低,它成为移动通信生态链中最廉价的环节——甚至免费, 更甚至手机已经不需要一个像Windows Mobile那样的操作系统.而谷歌,它仍可以靠收取Android平台的广告费来获得收入.显然,数年之间微软对此毫无准备.你似乎可预见 Windows Mobile的未来了——某种程度上,它是谷歌第一次正式的对决,出其不意,具有毁灭性.

  谷歌同时发起了第二次真正的攻击,武器是“云计算”.

   2007年12月,谷歌CEO施密特揭晓了曾经迷惑微软和很多用户的答案:谷歌Apps与操作系统无关,它不过是谷歌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更大计算能力 的一个步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计算是复杂而不可靠的.如果谷歌能够通过Web提供计算服务,将是一次真正的体验改进.其实,这种被称作“云计算”的技术 是谷歌一切计算和服务的基础.你终于知道谷歌为什么要在数年之前即准备如此强大的后台能力了——谷歌数据库即是“云存储”,谷歌的搜索引擎就是云计算初期 的服务产品……这种计算模式下,计算业务将不再局限于个人桌面和企业计算中心,而可以成为一种依托于互联网处理的服务.

  对微软来说,这是真正的宣战书,它解构了一切需要安装的软件,尤其是Windows.如果真的像谷歌的预言那样,一切计算、应用和服务都将发生在遥远的数据中心中的服务器,你可以通过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手机和PDA访问这些服务的话,Windows还会在哪里呢?

文/《环球企业家》

2008年3月5日

Mozilla Firefox 3 Beta 4 RC1与Beta5的开发进度情况 ugmbbc发布于 2008-03-05 09:54:01|1146 次阅读 字体:大 小 打印预览

今天在Firefox 3/Gecko 1.9会议上,由于blocker缺陷的个数,开发团队决定必须发布第五个beta里程碑(即beta 5)。这个附加的beta版本是为了确保可能影响网站兼容性的变更和影响用户体验的变更能够在更广范围的用户手中曝光,以获得反馈和回归测试。
Firefox 3 Beta 5的开发时间表如下:

3月7日周五 11:59pm 前 字符串冻结
3月18日周二11:59pm 前 代码冻结

开发人员必须注意这将是字符串更改的最后一个里程碑,所以任何对字符串的变更必须尽量多检查,以在本周五前完成字符串冻结。如果需要字词方面的帮助,请联系用户体验团队的成员。

所以P1级别的blockers必须在Firefox 3 Beta 5修复。接下来两周,开发树还是处于“blocker rules”状态,但是开发人员在做patch前应该检查树的状态。当代码冻结后,在提交给编译和测试团队发布前,我们希望有一个简单的冒烟测试。


Firefox 3 Beta 4已于2月27日前代码冻结,在3月4号也就是昨天,由编译团队完成了RC版本的编译。

ftp://ftp.mozilla.org/pub/mozilla.org/firefox/nightly/3.0b4-candidates/rc1/

接下来Firefox 3 Beta 4将交给QA团队测试。具体发布时间未定。

2008年3月1日

Mozilla FireFox 3 Beta4 将包含极大性能提升

MozillaLink公布了最新的浏览器性能测试对比结果.
他们用FireFox 3 Beta3与Beta4 Pre做比较,结果显示,Beta4 Pre的Javascript性能提升了一半,并且在内存占用测试上也比它的前辈小上许多.
不但是对内遥遥领先,Beta 4 Pre版本对外作战也是傲视群雄,值得注意的是,Beta4 Pre版本的JS处理速度已经超过了Opera许多.


SunSpider test results

Measure Firefox 2.0.0.12 Firefox 3 Beta 3
A. Regular web pages 73 MB 80 MB
B. Web 2.0 web sites 149 MB 135 MB
C. Close a couple of pages 142 MB 123 MB
D. After 1 hour with no activity 181 MB 123 MB

查看:Firefox 3 ultimate feature: Performance